当需要选择坚守的时候,我会站立成一座静默的山;当需要选择冲锋时,我会化作一把锋利的剑。
讲述人:刘晓倩
南平市建阳区人民法院四级警长
到一个岗位,或许不是自己的选择;但始终如一的坚守,一定是自己的选择,尤其是当这个选择同社会、群众的安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经历两次开颅手术、2个月ICU治疗方才脱离危险的喆哥,目前已经苏醒,但右侧依旧动弹不得、说不了话......我的内心依旧苦涩,同喆哥一起共事的点点滴滴不禁涌上心头。
“别叫黄法官,显得生分,叫我喆哥就行,说不定以后我们还能成为同事。”那时候,他还是一名刑庭审判员,工作之余经常会同我们实习生分享心得,比如:怎样提高裁判文书写作、哪些案例有很好的学习价值、如何把握证据规则,诸如此类。当他得知我有报考法院意愿的时候,就建议我:“来考我们院的法警吧,太适合你了!而且我们现在还没有女法警,开女犯庭的时候有诸多不方便。”
2007年,我成为了建阳法院的一员。到警队报道的第一天,我在院门口遇见喆哥,“欢迎加入建阳法院的大家庭。我们终于有女警了,值得庆祝。”说完,他脸上满是笑意。那一年,我大部分的记忆,大都跟刑庭有关,是经常往返于建阳与武夷山看守所的辛劳、是喆哥言传身教的叮嘱。时光悠长,但喆哥手持法槌、严肃认真的表情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工作中,喆哥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开庭前,他注重每一个案件,更尊重每一位当事人的尊严与权益。开庭时,听其言、观其行,不枉不纵。庭审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司法为民的情怀又常常会驱使他尽自己所能去交流、引导被告人,而非简单的“一判了之”。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名法官最质朴的法治初心和信仰。
岁月无声的滑过,当年同喆哥年纪相仿一同“战斗”在审判岗位上的同仁或选择繁华喧嚣辞职去了别的城市、或选择高薪追求去当了律师。也曾有人劝他,像他这样过硬的业务,去做一名律师,肯定赚的盆满钵满,但喆哥毅然决然的选择坚守、扎根在建阳法院。从刑庭审判员、刑庭副庭长、到办公室副主任、再到刑庭庭长、一级法官、第三党支部书记,伴随着身份的转换,他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也有了新的思索。
“我的工作很平凡,但我的岗位却很重要。”这是喆哥常说的一句话。这些年,喆哥亲历并见证了建阳法院的变迁,而他在司法为民道路上的脚印也越发清晰且坚定。在他看来,手中的法槌虽小,但肩负的使命却很重,维护公平正义高于一切。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案件难、时效紧,具有丰富刑事审判经验的他担起了重任。
记得我院审理的第一起涉黑案件,也是10年来的首起涉黑案件,光卷宗就有100多册,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确保庭审能够顺利进行,庭前他除了要审阅卷宗、理清思路之外,还要抽出时间分别同关押在两个地方的看守所联系、与警队领导反复研讨庭审方案。常常是放弃周末的连续加班、凌晨再裹着寒风回家,这些对他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
连续庭审第三天的晚上,10点左右庭审才结束,法警们押着十二名被告人分别前往武夷山、延平两地看守所还押。囚车驶出后,负责关羁押室和法庭灯的我,往法庭走时,发现大法庭的灯光还亮着。
喆哥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审判席上,只见他低着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他在低头看着法徽,粗糙的手正来回轻轻抚摸着。我本不忍打扰,但看了看表,已经快10点半了,还是决定去“打扰”他,“喆哥,快10点半了,连续开3天了,明天还要继续,赶紧回去休息吧。”只见他认真地把法徽收起来,拢了拢案卷,扶着腰缓缓的站了起来,对我说了声:“你也早点回去吧!这周辛苦你们了,还有什么需要我协调的地方,记得跟我说。”说完,他一手抱着一摞案卷,一手锤着腰,缓步走出法庭……
事后我才知道,为了把案件办成“铁案”,让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他将几个口供较为稳定、罪名相对较轻的被告人进行了单独关押,在稳定了他们的口供之后,以此为突破口,最终攻破了这个“堡垒”。

后来,他轻抚法徽的这一幕被收进了我院微电影《法路》中,就像他曾说:“党员法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对党忠诚,就是要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当需要选择坚守的时候,我会站立成一座静默的山;当需要选择冲锋时,我会化作一把锋利的剑。”我想,这句话就是那晚沉思时最好的诠释了。
我很庆幸能和刑事团队有着密切的交流,更庆幸从这个团队的负责人身上学到了基层法院人的执着与坚守。那是在“寸心寸土”间不停的践行初心和使命。